构建中国语文教育体系
于漪的教育思想是从语文开始发端的。
1949 年以来,语文界提出了语文学科的“工具说”。“文革”后,语文教育依然十分强调工具性,甚至有纯工具化的倾向。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,语文教育“工具化”引导下的片面教学与引进的标准化考试一拍即合,语文教学陷入题海训练,学生没有兴趣,老师迷茫。
那么语文到底该如何定位呢?当时给语文学科定的各种“性”,如文化教育、审美教育等,超过了 10 种。
于漪在广泛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,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,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;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,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。工具性和人文性,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。语文教育是教文育人。要实现“教文育人”的大目标,需要3个基础:一是“目中有人”,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,要有“以天下为己任”和“以教育为己任”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,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。1995年于漪发表了《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》一文,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,并最终体现在 2001 年印发的教育部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中。
从实践中走来的于漪,从“人文说”和“教文育人”的教育教学观出发,逐步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语文教育体系,她用生命唱出了一部地地道道的“中国语文教育学”。
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精神力量
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。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,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。
“教书”是为了什么?20世纪80年代初,不少人认为“教书”是具体任务,“育人”则很抽象,是班主任的事。于漪便大声疾呼:“育人”是大目标,“教书”要为“育人”服务。任何学科教学都应有教育性,有教育性的教学,就赋予知识、能力以灵魂、以意义,能促进学生的发展。
育人是要“育”什么?对此,于漪较早提出了“全面育人观”: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。社会文明程度越高,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。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,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。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。
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?针对教育功利化倾向,于漪说,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。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。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,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。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,明报效国家之理。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只知以个人为中心,以追名逐利、享乐为目的,缺少服务国家、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,那是教育的失败,有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。
在因材施教上,于漪有一句名言:知心才能教心。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,要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 3 个世界:生活世界、知识世界、心灵世界。3个世界要和谐发展。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,更要把握时代、社会、家庭因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。教育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“独特的琴弦”,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。
于漪的教育学就是这样,既唱“神曲”,又唱“人歌”,所以能服人。